查看原文
其他

[ 谈影社 ]舌尖上的小味蕾与喂养中国的大问题

2018-03-20 郭广林 摄影与诗歌


摘要摄影就是被人类适时发明、随着科技进步又不断发展的媒介工具,它的作用可以“承载”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。所以你的知识越丰厚、越能将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(富于智识),你才能越得心应手地驾驭摄影。


图1 2017年中国粮食作物进口1.3亿吨《喂养中国》作品之一 摄影 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


图2 左《喂养中国》作品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  摄影 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

图2 右《喂养90亿》作品之一日本工业化农作物生产 摄影 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于日本东京

(Plantic lettuce in a rotating hydroponic farm just went of Tokyo, Japan)


从61届荷赛获奖作品Feeding China的翻译说起

舌尖上的小味蕾与喂养中国的大问题

作者:郭广林


第61届荷赛有两个中国题材摄影作品获奖,但只有一位中国摄影师获奖,对于趋之若鹜于荷赛的中国摄影师来说,这“硕果仅存”的一位获奖摄影师,确实与浩浩荡荡的爱好者队伍不相匹配。


不过那幅获奖的《土窑》却让人难以褒奖。


对中国摄影爱好者而言,一般把摄影分为风光与纪实两大类。风光题材让中国有了不少“风光摄影创作基地”。当推崇风光摄影的思想被诟病,大家又把拍摄劳动者与穷苦民众理解为“纪实摄影”。于是很多偏僻穷困的地区,被全国各地的摄影学习班视作摄影的“纪实摄影的创作基地”。这些区域一如那些典型的风景游览区,在“纪实摄影热”的氛围下成了摄影创作的“自然资源”。中国摄影爱好者“大军”,在各级摄影函院组织及诸多“老法师”的带领下、把贫穷的现场通过他们的镜头,使巨量的“苦逼”图像构成特有的“贫穷景观”。这种展示贫穷表象的“景观”一反消费社会的“商品景观”规律,不仅不能对观者引发持久的兴趣,反而对这些反复出现的虚情假意、矫揉造作的视觉“悲悯”发生厌倦与麻木。这种以“摄影创作”为名,实质上就是为了拍摄而拍摄、乃至为了影赛而拍摄的猎奇、投机加旅游的行为,就成了当今中国很多摄影爱好者一种“典型的现代经验”。


从目前的摄影与艺术大的创作方向来看,当代的纪实摄影应该是系统性、广泛性、持久性相结合的拍摄行为,同时要具备一些社会学的方法与目的。而我所了解的,目前中国庞大摄影群体因为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、缺乏应有的思考、以及对摄影学习方法的不当,已经将摄影由浅薄的文化诉求实则变为一种“现代消费经验”。所以那些去大凉山、甘南等贫苦地区打狼一样成群结队进行“纪实摄影创作”的摄影师们,应该就是消费贫穷的娱乐行为。


即便这样,还有“批评家”说中国摄影群体是,“庞大的民众基础 42 34975 42 14939 0 0 2120 0 0:00:16 0:00:07 0:00:09 2631这么丰富的影像资源,如何和我们这个时代殷切呼唤的‘文化自信’和‘百年中国梦想’联系,建构起来”。这绝对是一种不着调、不靠谱、好大喜功不负责,抑或缺心眼子的结论。如果从摄影人的基数和比例推算,中国应该有几百位像马特·布莱克(Matt Black)那样二十年如一日拍摄一组《贫穷地理》(The Geography of Poverty) (链接http://vision.xitek.com/vision/subject/201611/09-209994_2.html)的摄影师吧。


61届荷赛另一组以中国题材获奖的摄影师并非中国人,是美国摄影师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,他以《Feeding China》入围当代热点组别。也正是这组作品,而不是《土窑》引发我议论的兴趣,因为类似《土窑》这样的图片,像我前面所讲已经“堆积成了景观”,至于《土窑》的优劣大家心中有数。不过说清产生《土窑》的环境,也为下面提供了论据。


在移动互联网上刚刚出现61届荷赛结果时,《Feeding China》并没翻译,后来翻译的文章都把“Feeding China”译为“舌尖上的中国”。随后看到介绍61届荷赛的文章几乎都因袭“舌尖”的“时尚”译法进行转载,估计各位编辑没对获奖作品做相关调查与了解,就人云亦云转来转去。直到近一两天我看到有两个公众号在介绍61届荷赛时,才把“Feeding China”译为“喂养中国”。


因为一部在很多段落上都涉嫌抄袭的纪录片,让“舌尖”在中国成了流行词汇,所以,看到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《Feeding China》是与吃有关的作品,“顺理成章”就套上“舌尖上的中国”也是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。记得当初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推出第一部时,我就发现与之前看到的国外类似的片子很多情节都相像,甚至比葫芦画瓢地照搬。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,就询问《舌》片是不是模仿了国外的这种纪录片。他们回答我,开拍前导演曾把类似的片子拿给摄制组,让他们一帧一帧地反复观看。由此可见,我们的创意与想象力乏善可陈,思维模式还是处于“山寨”一挡上。就像很多摄影人趋之若鹜于“土窑”前,拍出成千上万大同小异的困苦情形的照片,但“Feeding China”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领域、背后包含了很多有待探究的问题的中国题材,却被美国摄影师首先意识到了。


本人英语水平欠缺,在最早看到被译为“舌尖上的中国”和那幅俯拍全景的大排档照片时,我并没感觉其中有什么问题。后来在看到整组作品后,尤其那幅在码头装卸散装粮食的照片时,我突然意识到这组作品被称作“舌尖上的中国”或许不准确。于是借助“百度”与“谷歌”对“Feeding China”进行了翻译:百度译为“饲养中国”、谷歌译为:“喂养中国”。而“舌尖上的中国”译为“A bite of China”。但凡有点分析能力的人,都能辨别两个词句的不同意义。字面看“喂养中国”表达的是“食物的供给”,“舌尖上的中国”的意思是“食物的味道”,用古话解释,一个是“民以食为天”、另一个是“食不厌精、脍不厌细”;说白了就是“吃到”与“吃好”的区别,如果把意义引申一下或许更好理解,“喂养”可以“饥不择食”,那么“舌尖”就是“挑肥拣瘦”。


中国摄影师无论是风光还是新闻纪实,喜欢用形容词给照片命名,而西方摄影作品的名字更多用客观陈述性的文字。比如解海龙的《碾盘小学》被罗森布拉姆用在她的《世界摄影史》里时,就改称为《整个小学,山西省神峪沟乡》。解海龙讲座时也曾说,想当年因不能给自己的摄影作品取一个“富于文采”的名字,而在参加的影赛中常常输给水平相当、名字“诗意盎然”的摄影作品。中国摄影的这种情况“谬种流传”到今天,所以把“Feeding China”译为了“舌尖上的中国”。“喂养”与“舌尖”虽然都涉及到吃,但对这组摄影作品而言,无论摄影师的创作动机,还是作品本身,“舌尖上的中国”都不可同日而语。翻译讲究“信达雅”,但“舌尖上的中国”这种无创意的词汇,显然是对庸俗的迎合,它一定不是摄影师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主张的意义。


查阅摄影师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的资料,他另有《Feeding 9 Billion》(喂养九十亿)作品,以影像展示当代世界应对粮食危机的农业生产。无疑《Feeding China》应该包含在《Feeding 9 Billion》之中,摄影师一定觉得中国的粮食供应问题相对世界其他国家更为显性,故把有关中国的粮食图片组成《Feeding China》。在“中华粮网”(链接)上搜索到,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超过1.3亿吨,较2016年增加13.9%。如果中国人口按14亿算,均摊到每个人身上相当于九十公斤左右(数学不好请核实)。而中国目前还有七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,每天生活费6元钱,只相当于够买6个馒头。总之,让14亿人每天裹腹,不仅需要很具体的方法与技术,更涉及到国家宏观战略问题,乃至政局的安全与稳定。改革开放前有句话:“无农不稳、无工不富”。以粮食生产发展到现在实质上应该叫“无粮不稳”;否则中国也不会一直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。并在2001年中国就“强力赞成”转基因农作物(图7)。回过头来再看把“Feeding China”译为“舌尖上的中国”,把一个这么大的问题,狭隘地理解为小小的味蕾上感触,是不是浅薄又无知。


很多中国摄影人对创作性题材常问的问题是拍什么、怎么拍。中国有句古话,国家不幸诗家幸。目前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,社会矛盾层出不穷,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很多摄影爱好者拍的所谓纪实摄影,只在图示的表象上做文章,总以为记录了穷困与劳动者形象就是纪实摄影作品了。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摄影人从知识结构到思考方法、再到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显得极其狭隘。当年美国著名激流探险家肯·沃伦想漂流长江,中国人一听说就坐不住了;纳达夫肯德尔(Nadav Kander)不知不觉拍了《扬子江》后,于是中国很多摄影师以水为名开始了“北流活活”、“水经图志”、“诗山河考”等。法国青年苏文基本上不怎么摄影,但他从北京人的“垃圾”胶片里整理的《北京银矿》却被交口称赞。······


重复一遍我对摄影感触,摄影就是被人类适时发明、随着科技进步又不断发展的媒介工具,它的作用可以“承载”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。所以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厚、越能将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(富于智识),才能越得心应手地驾驭摄影。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8-2-25


图3 《喂养中国》作品六福


图4 《喂养中国》作品四福


图5 中摄协网站把“Feeding China”译为“舌尖上的中国”


荷赛 |第61届荷赛揭晓》截图(链接)


图6 谷歌与百度翻译截图


图7 生物学者与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(Edward O Wilson)在他《生命的未来》(The Future Of Life)著作里阐述各国对转基因农作物态度


国家地理网站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有关中国粮食供应专题摄影作品:

《How China Plans to Feed 1.4 Billion 》

(链接 https://www.nationalgeographic.com/magazine/2018/02/feeding-china-growing-appetite-food-industry-agriculture/)


图8 第61届荷赛单幅获奖提名作品《土窑》 摄影 李怀峰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关于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


图9 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·施泰因梅斯也是一个航拍摄影师


图10 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与他的中国飞行教练张炜,在美国驾驶动力伞航拍时因在私人农场上空飞行而被拘捕。

据张炜讲后经国家地理机构出面协调撤销了拘捕记录。


图11 飞行教练张炜(前右)与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顾莹(后)曾同为中国滑翔伞国家队队员(图片来自顾莹微信)


图12 国家地理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在中国新疆驾驶动力伞航拍时负伤,脸上缝合了十几针。


图13 国家地理乔治·施泰因梅斯(George Steinmetz)《Feeding 9 Billion》(喂养九十亿)的部分作品


 - END -

本文来自作者原创授权发表

转载注明出处


摄影与诗歌

摄影 | 诗歌 | 文化 | 艺术 | 哲学 | 人生

没有最好的生活,只有最适合的人生。

微信号:zzw-1028

欢迎投稿:摄影、诗歌、原创文稿

投稿邮箱:4605077@qq.com

阅读原文

[ 摄 影] 爱猫的人其实是在爱自己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